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大学教师应该讲什么

何家弘

   前不久,一家地方报纸通过记者“暗访”的方式调查大学教师在讲台上的言说,然后就抛出了“大学教师应该讲什么”的话题。据说,该报的记者偷偷地旁听了一百个大学课堂,发现许多教师——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师——都在课堂上“说中国坏话”,“骂中国社会”,或者把中国的问题作为“反面案例”。该报编辑部在致全国高校老师的公开信——《老师,请不要这样讲中国》中,指出此类言论与爱国主义相悖,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形成价值观上的误导,呼吁全国高校老师不要抹黑中国。

   我也是大学教师,自认为是一名比较好的大学教师。我不知道全国的大学教师都在课堂上讲什么,但我感觉这样的指责似有偏颇。我是研究证据法学的,因此在面对一项事实主张时便习惯地要查看证据。该编辑部的说法也是一项事实主张,即很多大学教师都在“说中国坏话”或者“骂中国社会”,而且其宣称以一百个大学课堂为依据,但可惜没有披露具体内容。这就好像在司法调查中,一方声称有一百个证据,但是不提供这些证据的具体内容。这样的事实主张是不能被支持的,或者说,是没有说服力的。我不是新闻调查的专家,但我相信新闻调查的结论也需要确实充分的证据支撑。

   大学教师应该讲什么?毫无疑问,大学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讲授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,但是也会讲到——包括批判性讲述——我们的国家和社会,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师,因为这往往就是其研究的基本内容。例如,我主持过刑事错案问题研究,因此常在课堂上讲述中国的错案问题,还专门讲过“我国刑事司法的十大误区”。我一直关注中国的反腐败问题,因此也在课堂上讲过中国腐败问题的现状。诚然,这些内容都是负面的,但是能说我在“说中国坏话”吗?其实,我不仅给大学生讲这些问题,还曾经多次给法官、检察官、警察、律师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讲过这些问题。

   难道大学教师只能在课堂上用美丽的语言去“粉饰太平”或“高唱赞歌”吗?难道大学教师只能在课堂上讲那些连自己都不信的“套话”和“官话”吗?倘若大学课堂变成这样的场所,那中国就不再有真正的大学!因为,大学的根基就在于追求真理,就在于思想独立,就在于言说自由。诚然,大学教师的言说自由是有限度的。教师不能在讲台上教唆犯罪和宣扬暴恐,更不能鼓动分裂国家和颠覆政权。

   该编辑部的公开信还提出,大学老师在课堂上批评社会和国家,将对未踏上社会的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引导,让他们对社会失望。我以为,大学生不同于天真烂漫的小学生,也不同于激情逆反的中学生。他们或她们已然成年,享有多元开放的信息来源,完全有能力对教师的言说作出自己的评判。我建议,在讲授常规性科学知识以外,小学教师最好多讲些童话,中国的抑或外国的;中学教师最好多讲些神话,精神的抑或物质的;而大学教师最好多讲些真话,好听的抑或难听的。真话未必都是正确的,但起码是自己相信的。

(本文系2014年第4 期《法学家茶座》的卷首语,发表时略有删节。)

大学教师应该讲真话

大学教师应该讲真话

 

《法学家茶座》第 44期目录

[卷首语]

卷首语  大学教师应该讲什么

[前沿聚焦]

任   进   重视发挥宪法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

莫于川    十八届四中全会《决定》的特殊历史意蕴

侯欣一    我为何建议国家设立宪法节

王  旭    法治中国命题的三重维度

 [三言拍案]

张  晶  呼格吉勒图案重述

张绍彦  用什么守护生命——由呼格吉勒图案看死刑观念和制度变革

何家弘  谁是呼案真凶

周  详   该隐故事的启示与死刑废除——也谈呼格吉勒图案

[法治漫谈]

马小红  寻找“法”的共识

苏  杰  礼法传统下的“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”

彭  勃   反抗惯性之恶

周遵友  陈永洲案判决距离法治要求还有多远

 [法学札记]

陈光中  我经历的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和北京政法学院的成立

宋华琳  成本收益分析、信息安全与选择——哈佛大学桑斯坦教授耶鲁三场讲座后的追记

王秀梅  人权博物馆漫谈

李  敬  漫谈《残疾人权利公约》中儿童权利保护之一二

[法苑随笔]   

王利明  为什么正义女神要戴着眼罩

何  兵  不断旋转的法院        

徐英荣  我的地盘谁做主

丛立先  为什么总是经不起推敲

[域外法治]

高树超  少有人走的路:我的WTO上诉机构实习经历

杨国华   熟面孔——在WTO打官司的那些人

周文英   种族歧视与警察滥权——从弗格森骚乱看美国社会之殇

[身边法事]

张远煌   网络犯罪:不得不面对的挑战

张忠民   留住APEC蓝:再谈雾霾

刘太刚   单双号限行的法理和无理

仲崇玉  少林寺到底是谁的?——少林寺追讨5000万门票款的法律分析

陈莎莎   为她们打开通向美好的那扇窗——从两起真实案例谈残障儿童的性权益保护

[聊斋闲话]

喻  中   对贵阳的学术访问

[史海钩沉]

文革”期间狱中的刑法学家杨兆龙郝铁川  “文革”期间狱中的刑法学家杨兆龙

刘昕杰  秦人风骨焦易堂:身兼国医馆馆长的最高法院院长

[书城夜话]

沈云樵  读“熊秉元读波斯纳”

刘  晶  法律即生活——听史老师讲故事

王  燃  张晓敏  司法判例制度的源流与演变——“司法判例制度比较研讨会”侧记

 

 

0

话题:



0

推荐

何家弘

何家弘

172篇文章 2年前更新

北京人,未及成年便到“北大荒”务农八年;“返城”后当过建筑工人;在爱情的推动下考取大学,随意地选择了法学专业,然后便一路求学,直至在美国西北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;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;曾经在业余时间从事过侦查员、鉴定人、辩护律师、检察官、仲裁员、中央电视台嘉宾主持等工作;曾经到二十多个国家访问讲学;获得过若干奖项,如国家级“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”和人民大学“公正杯”足球赛的“最佳射手奖”以及业余羽毛球比赛的金银铜牌;法学代表著作有《短缺证据与模糊事实——证据学精要》和《亡者归来——刑事司法十大误区》;业余时间创作了五部犯罪悬疑小说“三罪二无”(《血之罪》《性之罪》《X之罪》《无罪贪官》《无罪谋杀》),已经有法文、意大利文、西班牙文、英文等译本,并在台湾地区出版了中文繁体字本。

文章